序号:II-01
|
性别:女
|
出生日期:1934年
|
民族:纳西族
|
类别:传统舞蹈
|
项目编号:
|
项目名称:仓拔舞
|
申报地区或单位:维西县文化馆
|
和文喜,女,纳西族,1934年生,维西县永春乡桥头大村则那村民小组人。是有名的“仓巴”舞表演者,擅长纳西族、汉族、藏族小调演唱。
和文喜,十五岁时父母双双去世,独自带着五岁的弟弟生活,从小倍尝生活艰辛,父母去世后,曾向桥头大村有名的小调能手央都阿子学习纳西族小调演唱,嫁到则那以后,又逐渐学到一些汉族、藏族民间小调和则那独有的满达、仓巴舞演唱,在仓巴舞中饰演“仓巴阿奶”的角色,成为有名的“仓巴”舞表演者和小调能手。
和文喜自小聪明过人,长相清丽,并有一个难得的好声音,唱起调子嗓音明亮、圆润,和别人对起调子来往往是人有来言,她有去语,并能触景生情,以景抒情,被人称为“头发丝会唱歌、手指甲会说话的人”。
由于“仓巴”舞的唱词全部是藏语,而和文喜当时又只会讲纳西语,在学唱时存在着语言上的障碍,但和文喜的聪明和刻苦让她在学习中克服了语言上的不足,很快掌握了“仓巴”舞表演的仪式、动作、唱腔,并担任了“仓巴”舞中“仓巴阿奶”的表演。
六十年代以后,则那村火把节跳“仓巴”的活动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而停止多年。2000年,沉寂多年的则那村又燃起了大火把,70岁的和文喜再次在“仓巴”舞中扮演“仓巴阿奶”的角色,虽年届七十,但和文喜的嗓子依然响亮而清脆,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,其表演风格也愈显成熟、到位,表现出不凡的气度。
在2001年首届维西兰花节和秋季物资交流会上,和文喜和则那村民表演团体分别表演了满达等民间歌舞,并将即将失传的“仓巴”舞首次搬上了舞台,让广大观众领略到这种土生土长的艺术之花的古风雅韵。
序号 | 姓名 | 性别 | 出生日期 | 民族 | 类别 | 项目编号 | 项目名称 | 申报地区或单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编号 II-01 |
姓名
和文喜
|
性别 女 |
出生日期 1934年
|
民族 纳西族 |
类别 传统舞蹈 |
项目编号 |
项目名称 仓拔舞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馆 |
编号 | 项目名称 | 类型 | 申报地区或单位 |
---|---|---|---|
编号 Ⅲ-21 |
项目名称
维西塔城热巴
|
类型 扩展项目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|
编号 Ⅲ-50 |
项目名称
满达刮歌舞
|
类型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 |
编号 Ⅹ-49 |
项目名称
叶枝东巴舞
|
类型 县级非遗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叶枝镇 |
编号 Ⅷ-48 |
项目名称
维西松皮子粑粑
|
类型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维登乡 |
编号 Ⅷ |
项目名称
傈僳族漆油传统制作技艺
|
类型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|
编号 Ⅳ-46 |
项目名称
傈僳族“孔雀舞”
|
类型 县级非遗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攀天阁乡 |
编号 Ⅴ-45 |
项目名称
维西扬琴调
|
类型 县级非遗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文化和遗产保护中心 |
编号 Ⅱ -43 |
项目名称
傈僳族瓦器器音乐
|
类型 县级非遗 |
申报地区或单位 维西县保和镇 |